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开蓝色传奇 > 内容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时间:2021-01-09 13:57 点击:

  核心提示: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8-0016-09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间低中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3年,中国...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1001-148X(2016)08-0016-09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间低中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3年,中国低层次产品对美出口力度都较强,水平和高层次产品则较弱,说明中国各产业的高附加值环节及(或)整个价值链的实力仍旧不足;中等技术产业状况要好于低和高技术产业,显示中国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相关因素对我国产品出口层次改善的作用不显著甚至是负向作用,且产业技术和产品层次越高,作用的不足越明显。

关键词:产品层次差异;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08

作者简介:张彬(1987-),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市李沧区自贸区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中韩自贸区与山东省经贸发展研究”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经济结构变迁中的FDI撤资与风险控制研究”,项目编号:12CJL04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撤资风险防范”,项目编号:12YJC790109。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实体经济在促进各国(地区)经济恢复、发展以及维持、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各国努力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并提出各种举措强化科技研发,以提升其在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典型国家。比较中美两国产业的竞争力对于评价政府产业促进政策的效果和认清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产业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产品的国籍日渐模糊,仅仅通过传统进出口指标来反映一国产业的竞争力越发不准确,而从价值链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则可以使该问题得到更合理解释。价值链视角下某一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最终体现在其产品出口价格上。产品重量越轻,价格越高,则单位价格就越高,在价值链相应环节乃至整个价值链的附加值能力就越强,层次就越高。作为价值链上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一国(地区)某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越强,销售环节的软硬件设施越完善,能附加在单位产品上的价值就越多;同时,一国(地区)技术实力、劳动者素质等软件资源和固定投入等硬件资源越具比较优势,其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相对于低技术经济体会更高,体现为产品增值能力和程度越强。两者最终都表现为产品的层次和单位出口价格较高。

发达经济体往往在研发环节和技术上具有优势,其产品也多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所进口,因此作为最终品生产的开始阶段,其较高的研发能力和成果往往体现为产品较高的单位出口价格,而随后的制造加工虽然使产品的价格增加,但是产品的重量也相应增加。鉴于本文后续的贸易数据源自于UN Comtrade,贸易规模能以重量得到统一衡量,这使研究变得可行,即在以单位价格衡量时,制造阶段只有单位增加值强于研发环节的单位增加值,该阶段产品的单位价格才能不被下拉。销售环节亦如此。

本文拟通过构造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新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中美间低、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状况,量化分析影响中国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作用,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就国外研究而言,理论方面,较早的如美国Scherer(1970)提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段论范式,认为市场绩效是产业竞争力的表现,而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则是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而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Poter(1985)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各种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企业的价值链,而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广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在价值链各环节上的盈利能力,而不同企业在不同价值链和环节上的竞争力构成了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实证方面, Lipovatz(2000)选取劳动生产率、垂直专业化、科技创新和企业规模因素,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就其对希腊食品和饮料部门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Avella(2001)就西班牙大型企业竞争力及制造策略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Barge-Gil&Modrego(2011)对西班牙不同特征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及研发和科技的组织形式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国内的研究文献方面,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金碚(1996)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做了较为权威的阐述,并从理论、方法和实证方面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任若恩(1998)以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通过与世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比较,指出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维持这种成本优势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裴长洪(200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式不应一成不变;邹薇(2002)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刘林青和谭力文(2006)从价值链视角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二维模型,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典型模式和演化轨迹;程宝栋等(2010)结合钻石模型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创造出评价产业竞争力新框架,指出产业资源基础转化、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化经营是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决定因素,而产业政策则通过对这三方面的作用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

纵览已有文献,理论上的最新创新不多,主要是结合已有理论,通过选取相关指数或者从价值链视角就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实证就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进行检验,而基于贸易产品层次差异对不同经济体间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随着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主流并不断细化,各产业下各国(地区)相互出口的产品层次差异越发明显。因此,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研究一国(地区)产业及产品相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竞争力,能使研究更为准确。

综上,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无论在低、中还是高技术产业上,低层次产品对美出口力度都较强,而在水平和高层次产品上则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在各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及(或)整个价值链条的高端化上实力仍旧不足,产业优化升级的成效不明显。同时,相对于低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中等技术产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为显著且在不断走强,且就其指数构成看,水平和高层次产业内贸易指数亦大于低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即对美国的进口依赖度相对要低,显示出中国在这三种不同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结构优化上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各产业及其各层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值本身看,整体而言,金融危机后中国对美出口的本土附加值仍较低,竞争力较弱。

四、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作者:蓝色传奇网页游戏 来源:http://www.swgl.cn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蓝色传奇(http://www.swgl.cn) © 2019 版权所有
  • 蓝色传奇|蓝月传奇|网页传奇|传奇网页版|传奇网页游戏